刺桐花红映古厝 “泉”声依旧动远洋

中国民航报 2021年08月09日

  “刺桐花,年年红,红砖厝,一世人。”这首闽南童谣讲述了一个城与海的故事,泉州从一个远离中原的边陲小镇,成为世界海洋贸易的中心,历经千年沧桑,今朝重新绽放出璀璨光芒。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申遗成功。这让我想起五月的泉州行,仿佛又回到了古厝交接的泉州。

  这座古称“刺桐”的闽南城市,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与数百个国家通商贸易,成为世界海洋贸易中的繁荣港口。“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往昔的荣光以申遗项目的22处古迹遗址得以再次呈现给“泉”世界,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古迹遗址暗藏着泉州在数百年前繁荣的秘密。从市舶司遗址到西街上的开元寺古宗教建筑群,在泉州漫步,仿佛时间漫溯,重回到当年人声鼎沸的街头、商贸繁忙的港口。

  初踏上泉州的西街,我惊讶于街巷的破旧,这也许正是古城的魅力,我也惊奇于这古街上三步一庙、五步一寺的古迹繁多,这也许是历史封存的礼物。站在西街上,开元寺的东西塔是抬眼即可望见的城中地标,寺东的镇国木塔与寺西的无量寿塔遥相呼应,成为当年远航归乡人的指引。“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不消走动几步便到了静谧的府文庙,融合了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风格,承载了千年来的崇德尚学的传统。另一旁,人头攒动的是关帝庙,香火萦绕在虔诚求签的香客身旁,祈平安顺遂又或是求富贵长久,俗世人的心头愿显得格外接地气。涂门街上伊斯兰寺庙清净寺秩序井然,见证了10世纪~ 14世纪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交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宗教古迹同立于泉州的古城中,无不印证着宋元时期泉州文明的多元共存和融合交流。

  行至德济门遗址便到了天后宫门口,往昔远洋航行的人们向天后宫里侍奉着的妈祖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归来,今天也已经融入到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适逢妈祖诞辰,天后宫门前支起了高甲戏的戏台,不一会儿便围满了白发老人和顽皮幼童。闽南语音难懂,却在包公断案这出戏中也能让人猜出个大概来,这也许就是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走到洛阳河上的洛阳桥,当年迁徙至此的河洛郎,遥望千里外的中原,想的是故土的一山一水,这样的故土之思也架起了中原与闽南文化相连接的洛阳桥。

  离开泉州前的最后一站是前往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古船陈列馆里欣赏到了一艘上世纪出土于泉州后渚港的宋代古船,而眼前的这座新馆则把这些古迹遗址串联于宋元时期亚洲大航海时代中。“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等展览得以一窥泉州绵延数代的海陆文化。

  古老的街区依旧烟火气十足,曾经的东方大港已然蜕变为全新的海峡开放窗口,泉州文化历经曲折的申遗成功后将更加活力四射,重放海上丝绸之路魅力,再现中华海洋文明。 (作者单位: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
中国民航报社 新媒体发展部
技术支持 010-87387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