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 通讯 其它
【中国民航报  6810期  001;002版  
· 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 激励青年立足岗位建功
· 青春勇担当 谱写新篇章
· 民航局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会召开
· 加强风险管控 严守安全关
· 助力乡村振兴的中飞院力量
· 图片新闻
· 广告
· 广告
· 编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上一版  下一版   ●查看PDF     |当前全部版面|
 第001版      头版          第6810期

助力乡村振兴的中飞院力量
本报通讯员 蔡建军


|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作为一所有着68年办学历史、传承着红色基因的高校,充分发挥教育属性和自身优势,在乡村振兴中覆行好肩负的政治使命和历史责任。
  以高质量党建
  引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4月19日,中飞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帅刚带队到四川凉山州越西县新民镇瓦曲觉村和板桥镇渔洞村开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主题的“送课到村”党建指导活动。
  在党课上,帅刚用诙谐幽默、简单易懂的语言强调了高质量党建引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严把入口,提高党员质量;要优化党员结构,加强对年轻党员、高学历党员的培养,同时,注重发挥农村妇女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要加强党员培训,提高党员能力。只有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实现以高质量党建助力乡村振兴”。
  渔洞村党支部组织委员俄木木乃说,通过听党课受益良多,不仅对自己下一步的工作有了更好的指导,也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有了更明确的行动计划。
  今年4月,中飞院在四川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基地举办了基层党务人员工作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瓦曲觉村和渔洞村的4名党员干部参加培训,同时组织他们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到中飞院参观校史馆和模拟机中心,感受现代化高校的魅力,到广汉市易家河坝感受乡村振兴成果……边走边看,边学边悟,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并且提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此次“送课到村”的党建指导活动和组织党员干部参观调研,不仅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提高乡村地区居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发挥中飞院的教育属性和功能,更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战斗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加坚强的组织保障。
  据悉,5月底学院党委还派出学院纪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教授前往越西县,为加强年轻干部党性修养开展专题培训。
  以趣味生动科普
  播下希望的种子
  “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近年来,中飞院设立“飞”字系列“励耕奖”,用于表彰优秀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和优秀学生;针对越西县高三学子组织飞行技术、空中乘务、航空安全保卫等专业的专场招生面试会;设立生活困难新生入学报到“绿色通道”,为贫困生提供综合能力提升机会和自我发展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彝族学生发放助学金和生活补助,使贫困生受助面达到100%;积极推动彝族贫困大学毕业生择就业“因人施策”,支持毕业生“双创”工作,支持凉山州用人单位到学校选聘人才;持续发放彝族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经费,帮助贫困生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定位,鼓励贫困家庭毕业生返乡就业,支援家乡经济建设。
  2020年,一场飞机捐赠仪式在文星小学举行。中飞院捐赠的已退役的TB200型教练机经过整体拆解翻新后,由学院派出技术团队跨越千里,从中飞院洛阳分院运输到越西重新安装,并在该县文星小学最显著的位置展示。同时,该校也被设为“民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开展此次党建活动的同时,中飞院的叶祖铭、王诗逸、潘思璇3名大学生还在瓦岩乡小学和武警爱民小学开展了两场民航知识进校园科普讲座。他们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片和视频,为小朋友们介绍了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历史文化、国产大飞机C919、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相关的民航知识等。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让小朋友们对民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民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中飞院借助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开展的科普活动,不仅开阔了小朋友们的眼界,也为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于培养人。接下来,中飞院还将组织新疆和田地区、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的同学们开展研学活动,把“教育改变命运”这颗希望的种子,深深地埋到每一个孩子心中。
  以滴水穿石的毅力
  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目标,以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将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明确“三农”工作重点,力求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驻村干部,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渔洞村属半山地地形,为传统纯农业村,主要以烤烟种植和花椒种植为主,产业发展落后、结构单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持续增收乏力。中飞院驻渔洞村第一书记黄海洋驻村以后,从小事入手,积极帮助村民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得知村上有人因为眼疾无法外出务工,家庭收入因此降低后,第一时间入户开展核查,并亲自开车带着眼疾村民到县医院进行残疾鉴定,制定帮扶计划;当得知村上要修建篮球场地后,第一时间向中飞院寻求帮助,学院将为新建球场赠送体育器材设施;得知一户人家突发变故,生活陷入困境,立刻上门了解情况,为该户家中的3个孩子(最大的5岁,最小的2个月)申请相关帮扶和补助,同时自掏腰包,动员身边人伸出援手,为该户购买了生活必需品,并捐赠了一些衣物,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困难,助力他们早日走出困境,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乡村振兴路上,驻村干部能看到的困难就是乡亲们最需要解决的,他们能做一点,乡亲们的生活就好一点。他们正脚踏实地,以滴水穿石的毅力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以成功脱贫历程
  绘就美好蓝图
  在瓦曲觉村村史馆内,中飞院派驻越西县瓦曲觉村第一书记程君向送课实践团队及村民们介绍了瓦曲觉村的发展历史。瓦曲觉村是2021年的新建村,也是原河西村、呷多村易地搬迁扶贫的地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吃不饱、穿不暖是每家每户的常态。在乡村基层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瓦曲觉村成功脱贫,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大步迈进。
  乡村发展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自2018年参与定点帮扶工作以来,中飞院一直把参与乡村振兴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实际行动,凭借教育资源、科技、人才等优势,在新疆和田地区、四川省凉山州积极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发挥自身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