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增设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作为非行业内院校,其开设该专业基于何种考虑,未来的办学目标及其师资水平如何?前不久,记者针对上述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采访了其中3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为读者答疑解惑。
本报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贵校设立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原因及背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负责人:作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校标杆,北航按照教育部对急需专业的超常规部署,主动响应国家对于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人才需求,这是新专业布局的核心动因。依托航空航天、无人系统、自动化等顶尖学科群和产学研优势,我校将致力于培养具有全链条技术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我校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重点,力求培养“总师型”低空技术与工程创新拔尖人才。该专业是建立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高度交叉、深度融合、产学研结合的新兴学科体系,以低空航空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运行与保障的关键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未来可面向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网络、应急救援等应用领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负责人:为深化学科专业布局,推动南航大迈向世界一流,学校在“十四五”期间提出了优化学科结构、深化学科内涵、打造特色学科的目标。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设立不仅符合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还能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增强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该专业的建设将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南航大参与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并在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实施过程中取得新的突破。
本报记者:该专业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如何安排的?在贵校看来,怎样才能培养出满足当下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负责人:我校采用“厚基础、强交叉”的课程体系,该专业总计150学分左右,其中实践学分占比超过25%。学生需完成数学、力学、控制等基础课程,以及低空飞行器总体设计、能源动力、飞行原理、飞行控制等核心专业课程;大二至大四以项目制贯穿始终,需分组协作完成新能源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项目研发,涵盖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全流程,并鼓励学生考取无人机执照及有人机驾照。
2025年,我校招收两个项目制实验班,共计45人。同时设立低空技术与工程英文本科专业,面向全球招收留学生,为国际低空领域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该专业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采用学分制,总学分要求“154.5+X”学分。其中154.5学分包括通识通修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X学分包括个性发展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建议学生修读20学分,每个学分需修满16学时。该专业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低空飞行器概论及场景应用、低空飞行器安全与适航、低空飞行器总体设计、低空新能源与动力系统、智能控制技术、低空通信技术等。全国每年计划招生约60人,开设2个自然班。
我校将聚焦本学科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难点,推动高水平的前沿基础研究,引领该领域的国际发展,并带动相关学科快速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负责人:该专业遵循“强基础、宽口径”原则,实行“2.5+1.5”的“专业通修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模块化教学,设置低空数字检测与认证、低空飞行服务与保障等2个方向,预计招生30人。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构建跨学科的课程模块,涵盖航空工程、自动控制、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并针对低空系统需求开设核心课程,增强学生的系统集成与创新能力。
本报记者:作为一个新专业,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尤为关键。就此而言,贵校如何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为该专业提供发展动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负责人:北航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领衔,我校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此成立了专业建设专班,汇聚10余位国家级/省部级名师,同时整合了校内7个学院跨学科的骨干教师力量,与北航杭州国际校区进行联合培养,涵盖飞行器设计、飞行控制、人工智能和空管、通信等交叉领域。
此外,我校注重校企联培和国际化发展,将联动中国商飞等多家业内龙头企业的专家及欧洲相关高校知名国际专家,构建“校内导师+产业导师+国际导师”三维协同体系,确保教学与产业前沿、国际标准无缝对接。
西北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我校设立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主要依托自身的优势方向和专业特色,以及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111”国家引智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和7个省部级平台,师资队伍包括3位双聘院士、7位国家级人才、15位行业领域知名人才,现有教授、副教授60余人,在飞行器总体设计、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多学科优化设计、飞行器控制和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突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负责人:我校拥有航空航天与民航特色发展的悠久历史,具备建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显著学科优势和强大师资力量。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南航大在“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双一流”学科领域具备领先优势,为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另外,我校专业团队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师资力量,涵盖飞行器设计、控制工程、空中交通管理、智能无人系统等多个专业方向,为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提供了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和科研支撑,能够满足低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本报记者:请问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优势何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负责人:北航与中国商飞、中航工业集团、天目山实验室等多家头部企业或研究机构共建实习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并为学生提供产业实践平台。学生经过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项目制培养,其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毕业后可进一步深造学习,或开展低空飞行器创新研发工作、创办低空经济企业等。
西北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在国家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西北工业大学积极探索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践教育教学方式,加强与优秀头部低空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并联合建设低空技术实验室,以科研业务需求为契机,由企业和院系双导师负责学生实践任务,实行产教研融合实习模式,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满足产业人才需求,紧跟最前沿的低空产业技术,从而形成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教学实践优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负责人:我校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可在低空飞行器制造与研发、空域管理与飞行运营、适航审定与检测等领域就职,服务于无人机制造企业、各级空管部门、适航认证机构等相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