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 通讯 赓续荣光 遂梦飞翔 庆祝中国民航大学建校70周年 其它
【中国民航报  6276期  001;002版  
· 济南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开新局
· 以“赶考”姿态答好新时代考卷
· 中流击水勇奋楫
· 吉祥航空启用全新航班运行协同平台HOC
· 西藏航空举办客舱乘务员社会招聘会
· 支线机场应从多角度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 长春机场完成2021年下半年飞行校验工作
· 图片新闻
· 广告
· 编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上一版  下一版   ●查看PDF     |当前全部版面|
 第001版      头版          第6276期

中流击水勇奋楫
——记中国民航大学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为民航强国建设作一流贡献
本报记者 张人尹 通讯员 贺国元


|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发展关头,改革者胜。
  在新时代,中国民航大学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为奋斗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行,一项项影响全局、关系长远、切中重害的重要制度规范陆续出台。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各项改革举措紧跟时代步伐,呈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改革画卷。
  聚焦新时代
  谱写治理体系现代化新篇章
  中国民航大学建校70年来,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改革促发展,学校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发展目标,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期和攻坚期。学校2020年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决策和统筹协调职责。
  治理体系是改革的顶层设计。学校通过完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具体配套制度,优化党委职能,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开展规章制度规范性审查,调整委员会及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职能,构建了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为依托,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理事会等为支撑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释放了办学活力,激发了办学动力,办学治校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着眼棘手处
  推进综合改革落地
  思变求新,笃行致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民航大学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决策下,分批次、进程化、不断线地推进人事分配制度、科研管理机制、后勤管理体制、校属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关管理体系改革,落实中央指示精神。
  大学治理的核心在于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的创新氛围,其中人事分配制度是重中之重。为此,中国民航大学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巩固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为着力点,以转变学校机关职能为导向,按照“小机关、大学院”“能下放的一律下放”等思路,将原来集中于学校的进人权、聘岗权、高级职称评审权、考核评价权、绩效分配权等尽量下放,给予教学科研单位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极大地挖掘了广大教师队伍的内在潜力。
  人事制度改革贯彻民航局“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要求,坚决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以建设一支学术卓越、勇于创新、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为目标,进一步健全人才引进和培育晋升体系,创新人才特区政策机制,形成了基于快速引育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常规聘用、预—长聘、直聘”等多种聘用方式。1500名专职教师完成了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其中600余人升岗,100余人降岗,实现了岗位能上能下,初步建立了师资队伍水平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稳步推进机关管理体系改革落地,进一步整合机构,成立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国际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校园建设保障部、监察审计处,设立五大研究院、研究生院、卓越培训学院。结合学校行政管理“放管服”要求,引导职能部门实现从“管”向“服”、从“管”向“治”转变,把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服务师生、服务发展上来。2021年成立中国民航大学行政管理服务中心,面向一线教职工实现一站式服务。中心以师生满意为标准,通过发挥中心的窗口效应,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学校要发展,后勤保障不可或缺。为了加强后勤管理与服务保障,中国民航大学持续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地。后勤改革以“三服务、三育人”为宗旨,以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办好师生、员工满意的后勤为总目标,探索建立适合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后勤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学校新成立了后勤保障部和中航大公司。改革调整了工作职责,理顺了服务关系,电力、消防、物业、餐饮等社会化服务工作持续推进。同时,强化了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后勤数字服务大厅正式投入使用,扩大了“24093000”热线平台服务范围,后勤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校属企业改革蹄疾步稳,2019年成立中国民航大学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2020年成立改革工作专班,加速推进学校相关所属企业“清理关闭”和“脱钩剥离”工作。2021年初,下发校属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校属企业“一企一策”体制改革,保留管理5家校属企业,清理注销21家。通过改革,学校进一步聚焦教学科研主业,助力新时代民航高质量发展。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作出一流贡献的重要体现。中国民航大学着力科研管理模式陈旧、科研管理制度乏力等问题,完善科研人员与团队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学术监督、评估、惩戒机制以及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了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和责任倒查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实施和一站式服务管理。改革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了科技服务能力。
  2021年初,学校积极响应天津市委、市政府号召,作为主要发起单位之一,筹建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充分发挥自身行业特色优势,努力打造成为航空航天高水平人才集聚区和产业创新高地,为服务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2021年7月6日,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新区开园。科技园将进一步发挥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集聚资源、培育人才、协同创新等核心功能,努力形成科技创新重要功能区、科技成果重要策源区、科技产业重要培育区、科创人才重要集聚区,为推进民航强国建设和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自科技园开园以来,科技部、教育部,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多次前往调研,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将在各方支持下坚定地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大学科技园。
  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生产力,成为中国民航大学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成为中国民航大学作出一流贡献的动力之源。
  谋定而后动 奋力为民航强国建设和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流贡献
  民航是经济全球化的主流形态和主导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不再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而是成为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最佳通道。中国民航大学始终坚持与民航业发展同向同行,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大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为民航强国建设和天津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民航大学校长丁水汀是知名航空发动机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航空发动机安全性与适航”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创办了国内首个适航技术与管理本科专业,自主设置安全性与适航硕士点和博士点,出版航空发动机适航领域的首部专著,是首个系统安全领域973首席科学家,四代、五代航空发动机的支撑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支撑和国家自主适航规章制定,是航空发动机安全性与适航领域的开拓者。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永刚作为中国民航局建设安全管理体系(SMS)的主要技术支持者,其团队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中国民航建设实施SMS的纲领性文件、基础平台和框架。2020年主持空管局运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制度建设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成为民航空管系统规范性文件和标准的主要依据。
  计算机学院徐涛教授团队开发的国际航空承运人运行合格证注册数据库和全球航空器安全信息系统,已由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航协在全球推广应用。团队主持的航空公司综合管理系统成为国际航协在全球民航领域实施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最新举措。
  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智库)对《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框架体系(试行)》进行了验证完善,使其成为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可引领、可评价、可考核的有效政策工具。由中心作为主要支持者编制的民航空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指标和特征指标体系,首次提出并测算了全国民航空管系统高质量发展指数和华东空管高质量发展指数。
  中国民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智库)自成立以来,为支撑中国民航绿色发展出谋划策,围绕民航节能减排开展研究,协助局方为中国民航绿色发展绘制了行之有效的中长期蓝图,中心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航空谈判的重要技术支持单位。
  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智库)围绕京津冀主要机场航线网络、空域资源、北京双枢纽运营模式等问题开展研究,为行业发展战略更好地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心研究团队发布系列报告,就新冠肺炎疫情对航班影响、国际市场发展模式、航企与机场复工复产的航线优先顺序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系列报告文章对正面引导舆论、积极稳定预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智库)承接了我国30个城市近100个临空经济规划项目,包括北京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天津临空经济发展规划等临空经济规划及相关项目,领跑中国临空经济发展。
  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天津航大航空设备有限公司自助行李托运系统已在北京大兴机场、广州机场、天津机场、济南机场、哈尔滨机场等各民航机场投入使用,服务旅客超过1000万人次,形成了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航大品牌旅客智慧服务系统。
  2020年10月,学校助力天津滨海新区申报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从全国50多个城市地区申报中脱颖而出,成功获批准为全国13个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之一。学校将继续以需求为引导,促进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合作,实现加快航空经济发展与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的双赢。
  中流击水勇奋楫,乘风借力谱新篇。改革激发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深化改革之路上,中国民航大学信心满怀、坚定前行。学校将践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继续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特色,以更高的境界、更优的作风展现一流作为,为民航强国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流贡献。
分享到: